舉凡認知學習、語言溝通表達、粗動作、精細動作、人際互動與情緒發展等,都是觀察兒童是否正常發展的重要面向。
全當家長得知孩子發展遲緩時,往往會難過自問:「為什麼是我的孩子?是什麼原因讓孩子發展遲緩?」在已知原因中,遺傳和環境的影響因子佔較大比例,但其實絕大多數造成發展遲緩的原因仍不清楚。
孩子上幼兒園後,開始有了同學,這時家長可能會從老師端得知,自己的孩子好像在某些能力上比人家發展得慢一點,也許是語言表達不如別人流暢,也許是肢體動作比較不穩。專家認為,「慢」其實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,及早發現並運用引導策略,是幫助孩子自信長大的關鍵。
國健署補助51家醫療機構設置「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」,如果家長懷疑孩子發展遲緩,應及早就醫評估,搶得早療先機。
早期療育,指的是孩子在六歲前接受療育,效果會最好。但如果超過六歲才發現孩子需要幫助,是否為時已晚?小兒神經科醫師強調,孩子腦部持續在發展,療育永遠不嫌晚,家長不要灰心,仍應積極尋求資源介入。
兒童早期療育的介入,除了提供兒童接受治療,也提供特殊家庭支持與幫助,讓家長不再無助。除了醫療院所,各地的早療機構、偏鄉社區療育據點等,也都能提供早療服務,特別困難的家庭也可申請到宅服務。
早期療育課程種類繁多,哪些是孩子需要的?你知道孩子在學什麼嗎?物理治療、職能治療有什麼不一樣?語言治療和認知訓練為什麼常常並行?
政府有提供早療補助,只要發展遲緩兒童有至醫療院所進行復健,並且未申請其他福利補助,就可以申請療育費及交通費的補助。不過,補助金額及申請細節等,各縣市可能會有所不同,申請前建議先向各縣市政府社會局確認。
很多家長擔心孩子發展較慢、跟不上同齡孩子,因此想方設法把早療課程排得滿滿的,每天都帶孩子四處奔波趕場,希望能盡快追上進度。但是,早療課程真的是越多越好嗎?
身為特殊兒家長,心力有限、責任無限。從孩子確診的那一刻起,迎接父母的將是生活步調的大轉變,在這個變動中,穩住自己的內在力量很重要。父母穩定了,家就能成為愛的港灣,讓孩子在這裡身心安頓、成長茁壯。里子媽咪分享四心法,教你用智慧來陪伴家中的特殊寶貝。
親師間如何交手是個老問題,卻年年有新招。即使親師關係經營得再好、教學經歷再豐富的老師,都可能在接新班級時,招架不住家長。身為老師的你,該如何從這些情境中回應自身處境,找到親師溝通的「最佳解」?
如果想尋求關於自閉症、亞斯伯格的協助,不管是家長或老師,一定聽過花媽(卓惠珠)的名字。因為家有自閉症兒子,花媽長期投入泛自閉家長互助社群,如今她進一步創建系統化平台,除了泛自閉家族之外,還能幫助妥瑞、ADHD等「隱性障礙」家庭。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,當發現孩子發展有遲緩或障礙現象時,家長就擔心著孩子的成長,積極為孩子準備最好的治療與教育,希望孩子的發展有進步。當孩子要讀幼兒園了,家長要怎樣準備迎接孩子的入學呢?除了想想孩子的需要,家長也要考量自己的期待、外在的環境等面向。
疫情持續,面對未來再度停課的可能性,父母心有餘悸;也因為擔憂疫情,許多家長假日不敢再帶孩子出門趴趴走,只好家裡蹲。當孩子待在家的時間變多,親子該怎麼和平共處,就成了一個難題。以下解答十大居家防疫常見困擾,讓爸爸媽媽陪玩不怕沒梗,還能兼顧家務與工作!